2009年3月的某个晚上,我跟侯磊同学在万柳宿舍卧谈。我们聊起初来北大软件学院时的志向与苦闷,我们梳理影响自己的人和事,说各自的实习感受和找工作的风风雨雨,说学校的教育制度和各个公司的文化。一夜痛快淋漓地说下来,我们不由总结出,要是研一或更早,有师兄师姐能够这么提醒我们,这一路我们可能就会走得更从容、更自觉。
现在我们都成师兄师姐了,或许我们能够在毕业之前把这些经验教训留下,以期给师弟师妹们一些借鉴与帮助。我联系上博文视点的周筠老师(查看Gtalk记录,是3月16日),说我想召集些身边的计算机背景的应届生朋友,在毕业之前,讲讲自己求学、实习、找工作等的经历与感悟,对本身也是一个"立此存照"和反思自己的好机会。
接下来就是跟周老师还有许莹等编辑朋友的面对面交流,然后与各位编辑一道,去向身边的朋友、向朋友的朋友约稿。为了体现IT从业人员的层次,出版方还特意邀请了几位有工作经验的朋友加入作者群,他们对IT产业与职场的认识,能够丰富我们的视野。
关于这本书的成书过程,有一些事情要说明。我忝列主编之名,其实不过是作为作者群体与出版方之间的联络人,对本书的贡献寥寥,自然不敢贪功。我最先联系的作者是侯磊与唐雅薇,之后大多数在北京的应届生作者,都由他们联系;而北京之外的应届生作者,以及几位有工作经验的朋友,都是由出版方邀请过来的。各位作者贡献初稿后,接下来的编辑统筹工作,也多由出版方的周筠老师、许莹编辑、夏青编辑、白爱萍编辑完成。我们各自零乱的文字,到现在终于集结成书,除了要感谢上面提到的各位编辑老师辛勤有效的工作,还需要提到的是《编程之美--微软技术面试心得》的两位作者:邹欣老师,他一直关心本书的进度,并提出不少中肯的建议;刘铁锋,本来也在本书邀请的作者之列,后由于个人原因撤稿,但他积极参与了本书的前期准备工作--跟侯磊一样,虽然书中没能见到他们的文字,但他们于幕后为本书做的不少工作是应该被提及并感谢的。
人所处的人生阶段不同,立场或视角就不一样。现在我们都已毕业,再要回顾自己的求学历程,可能会用三言两语就把它打发掉,但这些毕业之前的文字,写的都是自己作为学生感兴趣的东西,是自己作为学生认为重要的东西。这种体验很难再现--所幸我们留下的文字不是事后的点评,而是亲历现场的记录。这个集子里记录下的,是我们大学生活所不能绕过的东西:
- 专业/技术方向选择
- 社团活动
- 竞赛
- 实验室
- 实习
- 找工作
- 出国
- 技术社区
- 人际交往
- 时间管理
- 压力管理
我们具有各自的独特性--我们兴趣各异,有不同的家庭背景,不同的知识储备,不同的思维方式……但在现实中,我们也会碰到类似的人生选择的关口,我们会犯类似的错误,有类似的迷惘,也会为类似的精彩鼓掌,而且很明显的,我们是类似的一群人--都跟IT沾边。
因此对每个作者而言,这本书既写给自己,也写给所有有类似经历的师弟师妹们。
胡江堂
2009年8月于北京